欢迎访问北京真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客户热线:010-64362811

中国电科:以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2851

      38万千米外的太空,明月分外动人。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承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远征月球,“采土”之旅撩动人们心弦……作为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单位,中国电科再一次承担了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任务。

  举首遥望,埋头笃行。“把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11月27日,中国电科党组部署落实国务委员王勇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加强科技创新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作出部署。

  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把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重大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

  嫦娥五号工程保障任务,是中国电科坚持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创新链制高点的典型实践。

  

  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中国电科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北斗导航、高分卫星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以来,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单位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国电科支撑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任务执行过程中,打造了全覆盖通信测控“天罗地网”,自主研制了数以千计的核心基础元器件。

  嫦娥五号执行任务之时,长江之畔,中国电科射频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模块厂房提前顺利封顶。这是一件基础领域的小事,但却蕴含着中国电科的“大决心”——以集团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工程为支撑,全力以赴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和产业链供应链弱项。

  

  今年以来,中国电科在高端芯片、电子功能材料、高端装备等“高精尖”领域捷报连连——在北京,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mm超薄晶圆减薄抛光一体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在上海,全国首条申威服务器规模化生产线正式启用,申威服务器规模化生产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太原,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300台设备同时运转,全国最大规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产业基地正式投产……

  加强前瞻技术布局

  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发挥集团公司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创新布局,打造新兴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的协同合作,扩大协同创新联合范围。

  

  三代半导体、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电子对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是中国电科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也是加强培育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领域。为此,中国电科突出需求导向,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抓好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研发任务等,培育壮大新动能。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是中国电科聚力前沿,持续创新突破的领域,通过强化自主路线技术布局,加强前沿性、颠覆性、非对称技术的持续研究和投入,论证和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头部企业是核心技术突破的“尖兵”。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战略力量,中国电科积极作为,面向集成电路、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领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凝聚行业优势力量,形成技术辐射能力,开展成建制、成体系创新突破,加强“高精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发展良好生态。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释放创新活力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激励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能力和水平。

  人才、平台、制度是中国电科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三个关键要素。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在中国电科,可以看到院士工作站里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技术攻关的高端“传帮带”,可以看到杰出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最高科技奖、十大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可以看到有才华的人通过揭榜挂帅一展身手……通过制定实施战略科学家中长期培养计划,打造“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青年科技人才”人才队伍序列,创新发展的活水源头持续澎湃。

  成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国电科围绕强化创新单元、提高创新效率,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类重大创新平台和区域类创新平台,成立了体系化的科技管理机构、成果转化机构、科技合作机构。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关键环节,组建成立了材料公司、AD/DA、CPU等专业化平台公司和投融资平台,为夯实未来发展产业基础奠定了基础。

  为持续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机制政策落地落实,中国电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和发布了15项制度文件。面向“十四五”,将全面加强八大机制建设,进一步构建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引导创新突破、释放创新活力合力的制度体系。

  科技创新,需要扩大“朋友圈”,强化“生力军”,扩大协同创新联合范围。

  

  推动联合创新、协同创新,中国电科统筹国内外两个资源,加强科技合作。在国内,与20多个地方政府、13个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17家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发展联合基金等。在境外,成立了10多个科技创新机构,参加了6个国际重要组织,参与SKA、子午圈国际大科学工程等国际重大科技工程,不断扩大战略合作,盘活科技创新资源。

  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中国电科还通过人才、平台、技术、市场、资金的有机结合,理顺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通道,形成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成果转化体系。目前,38所太赫兹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核心团队骨干持股,电科海康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实现“以上持下”,55所军工科研人员持有产业公司股份,实现“以左持右”……

  在中国电科,以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生态、在成长。